清朝知县、知府可以不等请示而直接斩杀罪犯吗?
在电视剧中,经常看到皇帝对着刑部上报的名单,拿起朱笔对着名单上人名打叉打钩,这就是秋后勾决。在勾决前所有死刑犯都是要经过刑部和大理寺复核的,以免其中妄杀无辜。
在电视剧中,经常看到皇帝对着刑部上报的名单,拿起朱笔对着名单上人名打叉打钩,这就是秋后勾决。在勾决前所有死刑犯都是要经过刑部和大理寺复核的,以免其中妄杀无辜。
清朝的时候,当地方官可不是你想象的那种风风光光。刚上任,第一件事不是去老百姓家走访,也不是整顿地方政务,而是进京“拜码头”——说白了就是给京城的各路大官送礼送钱。这不是讲人情,而是“买平安”,否则你官职虽到手,随时可能被人整得灰头土脸,轻则丢官,重则下狱。
清晨五更,天还未亮,县衙的梆子声已穿透薄雾。头戴镂花素金顶冠的知县端坐案前,翻开第一份诉状,这是清代最基层官员的日常。在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中,七品知县看似微不足道,实则掌握着数十万百姓的生杀大权。他们的权力触角,远比今天的县长更为深远。